一路櫛風沐雨,一路繁花似錦,2021年9月14日,《文化周末》“沿著紅色足跡前行”欄目記者,來到梁山革命烈士陵園,探尋發生在這里的烽火壯舉。
座落于青龍山南麓的梁山革命烈士陵園,始建于1955年,1957年擴建,占地面積41畝,北倚青龍山,南望虎頭崖,園內蒼松翠柏,郁郁蔥蔥,塔碑高聳,極為壯觀。主要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塔、革命烈士紀念館、梁山戰斗紀念碑等。
1990年6月3日,陵園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“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”;1993年被評為“市級花園式單位”,1999年被濟寧市列為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,1999年被評為“省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”。
陵園大門,以青、紅、藍、灰為主調,凸顯了莊嚴肅穆。進入大門,革命烈士紀念塔就在眼前。紀念塔于1957年修建,是陵園的中心建筑,總高為25.5米,塔頂上鑲嵌著直徑為0.9米的紅色五角星。塔的正面豎書“革命烈士紀念碑”七個鎦金大字。
紀念塔后方的革命烈士紀念館,于1976年開始修建,1977年建成,位于陵園北端的最高處,占地面積560平方米,為七間五廊兩耳的現代建筑。2011年紀念館修繕改造,并對烈士事跡重新陳列。布展面積480平方米,陳列烈士名錄1040人、實物42件、圖片126張。楊得志上將的題字“梁山革命烈士陵園”,也陳列于館內。
革命烈士紀念館外,一副楹聯格外大氣,上聯“青史昭日月”,下聯“丹心映山河”,橫批“大烈千秋”。館內正中陳列的是梁山縣1040名烈士英名錄,東西兩側是兩大幅大型油畫,四周是發生在梁山境內的著名戰斗畫展和著名烈士的生平事跡畫展,并陳列著革命烈士的遺像、遺物等。著名的戰斗畫展有梁山戰斗、祝莊守衛戰、鵝鴨場戰斗等主題作品,另有楊靜齋、宋兆棟、趙云德、劉廣成、師宗安、馬兆章、季忠印等烈士生平展示。
紀念塔和紀念館之間,對稱分布著六個烈士墓區,園內安葬了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794人,其中軍職1人,團職3人,營職3人,連職9人、排職30人,戰士748人,其中留下姓名的烈士365人,無名烈士429人。
革命烈士紀念塔西側,立有梁山戰斗紀念碑,由花崗巖、大青石構筑而成。正四棱柱形,碑高6.7米、占地20平方米,系1992年梁山縣委、縣政府為紀念梁山戰斗勝利五十三周年而立。正面鐫刻著“梁山戰斗紀念碑”七個鎦金大字,背面碑文記述了戰斗經過。東西兩側刻有歐陽文、戴潤生、閻學增、段君毅等二十余位領導同志的題詞。
革命烈士紀念塔東側,立有楊靜齋烈士紀念碑。楊靜齋,名傳穩,字安亭,號靜齋,梁山縣小安山鎮楊堤口村人,1888年生,1913年考入北京中國大學法律系,是民主革命時期支持并參加我黨革命事業的愛國知識分子。
楊靜齋烈士紀念碑為青石結構,碑高6.3米,是1946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、邊區臨參會及南旺、昆山、汶上、東平群眾所立,原建于小安山西坡,1983年遷至梁山縣烈士陵園。該碑正面由曾任冀魯豫邊區行署副專員的徐達本題寫的“名馨湖山”四個大字,兩側有曾在梁山戰斗過的老一輩革命家萬里、楊勇等題寫的挽詞。萬里題詞是“紀念楊老先生忠實作人民的衛兵”,楊勇題寫“繼先烈遺志奮戰不息”。
位于紀念館西南50米處,立有張秋縣殉難烈士紀念碑。1945年4月,原張秋縣抗日人民政府為紀念八年抗戰中死難烈士而立,原立于石廟村(今泰安市東平縣銀山鎮石廟村),1955年遷至梁山烈士陵園。碑身為正八棱柱形,高6米,圓頂,大青石結構。碑身正面刻有“張秋縣殉難烈士紀念碑”,周圍刻有“你們的死重于泰山”“為人民捐軀英靈薈萃”等各界代表題詞。背面有宋任窮、楊勇、王宏坤、蘇振華題詞:“你們的熱血,換取群眾的解放;你們的精神,永遠活在群眾的心中”。
在梁山革命烈士陵園中,還有民族之光紀念碑。這座碑全石結構,高4米,正面題有“民族之光”四個大字,系1946年原昆山縣民主政府為紀念1942年8月11日師集聯防隊在師集戰斗犧牲的師宗安等烈士修建的大型石碑,始立于師集村(今泰安市東平縣戴廟鄉師集村),1956年8月20日該碑遷至梁山革命烈士陵園。
梁山縣委、縣政府高度重視烈士褒揚工作,根據民政部的統一部署,將全縣378座散葬于各鄉鎮荒野和田間的烈士墓集中遷往陵園安葬,進一步搶救保護了散葬烈士紀念設施。同時,對已落成的烈士墓區進行了墓頂翻新、墓區步行道改造、墓基前擋土墻改造、墓碑清洗及碑文鎦金和墓區綠化等搶救保護工作。改造后的墓區,在青山翠柏的掩映之下,更加壯觀。梁山革命烈士陵園,已成為魯西南地區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