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個陽光明媚、清風拂面的夏日,我回到了魂牽夢縈的老家——文興坡。
已不是記憶中的村莊,在一片新型社區,17棟居民樓拔地而起,樓道整潔,環境優美,管理有序,一點不亞于城里模樣。見到的長輩,依然真誠祥和地拉著手,問工作、問生活、問大人孩子,一句“小,?;丶铱纯?,別忘了咱家”,讓人潸然淚下。
發小們圍過來,討論到鎮上飯店還是在家喝酒“得”。街坊鄰居住的穿的都變得嶄新,而深邃目光的后面,依舊總閃現著老家的影子。
文興坡村,距古九州之一的兗州新驛鎮西南6公里,北接王家村,南連高莊和顏店鎮的后郗村,東鄰西頓村,西與楊營、李宮隔黃狼溝相望;東有濟陽路,西看黃狼溝。交通便利,環境優美,土地肥沃,煤炭、鐵等礦產資源豐富。
前陣子村西發現漢代墓葬群,相傳自明初洪武年間,前坡由王姓王端禮家族、后坡有赫、馬、陳、魏四姓遷徙留居。明初大移民時,楊姓兄弟8人遷來,幾十年后楊姓人丁興旺,開始有人叫大楊莊,后有王、吳、牛、曹、秦等族姓陸續而來,漸成兩個相鄰的自然村落,四面環坡五面洼,十里八鄉習慣稱為坡里。過去村中間有一條東西路,把村莊分為前坡后坡。
清朝中期,吳姓一族因善經營而興起,帶頭發動各姓籌款募捐,在村中建文昌帝廟一座。王姓也張羅著“三王加二王合起來蓋祠堂”。這一切都為潛移默化激勵后人團結向上,讀書習文,發奮成才,企望人才輩出。
至清末,吳姓一門家族,出榜貢生吳超元1人、考取秀才5人,王姓家族考取秀才王玉田、王春華2人,喜文舉善、崇尚儒雅的習俗蔚成村風。
1948年,在駐村工作隊的提議下,征求廣大村民的意見,改村名為文興坡。新中國成立后,正式以文興坡為村名。村莊人口逐漸增多,家業昌盛,前后融為一體。
八百多年來,文興坡人傳承著以文興村、以文興家、以文興業的村規家訓,尚文為榮,開啟心智。一代代村民刻苦勤奮,忠厚傳家,詩書繼世,以文立身。從解放戰爭以來,村里眾多兒女走上黨政軍領導崗位,從事教育教學、文化藝術者燦若繁星。村莊以文化人、成風化俗,鄰里守望相助,村風向上向善。
已故多年的王蘭橋老爺爺,是新中國成立后首任村黨支部書記。在缺衣少食的年代,他領著村民拆了廟宇建學堂,不供神漢請先生,大興辦學之風,追尋以文興村之路,建立了完整的小學教育教學體系。
今年已過90歲高齡的曹漢章老人,教書一輩子,上世紀許多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文興坡人,跟他讀書求學,學習做人的道理。他耿直求真、以文化人的品格,影響著一代代村民?!皶凶杂悬S金屋,讀書才能有出息”,這是他說給我們最中聽的話。一大批教書育人者,澆灌桃李,照亮鄉村,那是文興坡最耀眼的明星。
在書法、繪畫等文化藝術方面,文興坡村近現代比較有成就有影響力的應當是秦棠、秦云飛父子二人,均為中國美協會員。秦棠老先生曾任兗州美協主席,為山東畫院高級畫師,2019年仙逝,其在大寫意花鳥畫方面有相當造詣,算的上是當代名家。其子秦云飛為國家一級美術師、教授,山東畫院高級畫員,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,部分作品被國家文化部、外交部、中國美術館、故宮博物院、國家畫院等收藏。在當地文化藝術屆“秦棠是文興坡人”眾人皆知,其學生也遍布全國、名揚四海。
為鼓勵后人求學上進、信奉文化,文興坡村“兩委”專門制定了獎勵辦法,對每年考上一本的本村學子給予5000元獎勵,考中二本的給予3000元獎勵,在全村營造了濃厚的學文科舉氛圍。有的考取了清華大學、上海交大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、北京理工大學、中國農業大學、山東大學、青島海洋大學、美國哈弗大學等等國內外名牌大學。以文化人,走向高尚,文化成為文興坡村的精神追求和前行的動力之源。后輩們傳承著前輩們的精神財富,汲取文化力量,在創業興家中不斷升華,也涌現出了文興坡新生代企業文化榜樣。他們傳承文興坡勤學、樸素的文化傳統,艱苦創業、打造魂魄、集聚力量, 創造出了新時代文興坡的一段段佳話。但面對多元世界,面朝浩瀚星海,他們還是把最想說的話埋在心底:感謝有個家,謝謝文興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