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祥縣是石雕產業之鄉,石材開采一度成為全縣支柱產業。但同時,由于亂采濫伐,山體破壞嚴重。近年來,濟寧市嘉祥縣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從礦山亂采濫伐到封山禁采再到生態立縣,積極探索頗具特色的生態治理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路,取得良好成效。2015年7月,全國地質環境管理暨礦山復綠行動現場會議在濟寧市召開,推廣學習濟寧市特別是嘉祥縣礦山治理先進經驗,為在全國層面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提供借鑒。此后,濟寧市和嘉祥縣堅守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不動搖,持續發力、久久為功推進南部山區綜合治理,不斷創新完善政府主導、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、市場化運作、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,著力構建“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”的政策制度體系,南部山區已由傳統靠山吃山的生態脆弱區轉變為“生態美、產業興、百姓富”的“兩山”理論先行區。嘉祥縣先后獲評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、全國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“十有”縣、山東省森林城市、山東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。2021年4月,人民日報以《山東嘉祥縣堅持封山禁采、謀求綠色發展,如今——樹木成行 郁郁蔥蔥》為題對嘉祥縣經驗做法進行報道,2021年5月山東省委辦公廳《今日信息》單刊采用刊發。
堅持生態優先,“壯士斷腕”實施封山禁采。精準施策科學編制規劃,針對多年來山石資源粗放式開采造成的粉塵污染、環境惡化等問題,先后制定《南部山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規劃》《關于加強南部山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意見》《嘉祥縣南部山區“兩線三區”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》等文件,劃分礦產資源禁采區13個、限采區8個,涉及山體73座,確定地質環境重點保護區15處、重點預防區6處、重點治理區7處,涉及山體86座,明確分期分批實施的廢棄礦山治理項目和重點工程。堵疏結合開展封山轉產,采取經濟補償、市場贖買等方式,累計封山65座,關停石灰窯97個,取締無證采石場點178個,封停鋸石機5000多部,下山業戶2.1萬余戶;對6宗破壞嚴重、地質隱患突出、無保留價值的山體,公開掛牌出讓采礦權,引導開山采石向準采區集中,規劃建設石雕石材加工區,吸引300余戶石材業戶入駐經營;開辟下山轉型“綠色通道”,出臺《嘉祥縣南部山區產業轉型扶持辦法》,建立“1+1”幫扶機制,5.3萬名群眾成功下山轉型。依法管護建立長效機制,組建南部山區綜合治理指揮部和涉砂涉石治理工作專班,建立上山巡查、上路稽查、石材來源倒查動態巡查機制,聯合公安等多部門先后開展大規模集中行動30余次,立案查處各類山石盜采案件 80余起,嚴厲打擊回采行為;推行“山長”負責制,對每座山體明確專人負責,實施鎮村兩級包保制度,按照區域劃分網格,壓實管護責任。
堅持綜合施策,“引線繡花”推進山體治理。出臺復綠獎補政策,在荒山梯田退耕還果發展經濟林100畝以上的,每年每畝補助500元;對營造荒山公益林的,給予打坑、苗木費用補助;對實施打深井、鋪設管道、建蓄水池引水上山工程的,每處補助20萬元;對修筑上山水泥道路的每平方米補助25元。加大造林綠化力度,全面建立林長制,實施“十萬干群上山培土育林工程”和“萬畝荒山綠化示范工程”,完成育林4.6萬多畝,植樹1000多萬株。引入社會資本治理,支持開采戶開發治理,優先明確荒山承包權,鉆石山原開采戶投資2500余萬元利用原有廢棄石崖石塘坑開發瀑布、游泳池等項目,規劃建設亭臺樓閣、林果采摘園;鼓勵聯戶承包復綠,關山治理項目由20多個農戶聯合承包970畝開采破壞山坡,通過修復山體、植樹筑路、打井建池、引水上山,建成集種植、采摘、旅游于一體的山寨生態觀光園;引進有實力的公司綜合施治,九頂山生態治理項目引入山東歐隆投資置業公司投資建設,恢復治理山體4800畝,種植各類樹木90萬棵,完成綠化面積8300畝。目前,累計投入荒山治理資金4億余元,引入社會資本2億余元,綠化荒山72座,恢復治理山頭16座。
堅持為民惠民,“點綠成金”拓寬致富門路。發展林果經濟,結合宜林荒山綠化,發展金太陽杏、春雪桃等經濟林果3萬余畝,建成特色林果專業村31個,種植各類果樹160多萬株,培育特色林果專業合作社12家,武翟山村黨支部領辦 “金太陽杏種植專業合作社”和“碭山梨種植專業合作社”,入社農戶576戶,統一購置農資、統一技術管理、統一對外銷售,戶均年增收1000余元,村集體增收3萬余元。推進生態文旅融合,實施武氏祠景區、曾子文化旅游區等近20個重點項目建設,高標準建設觀光采摘園和桃花灣生態園等示范基地4處,培育關山生態公園、“朵云清”俊美生態園等休閑農業項目,推動山區農家樂民宿規范發展,建設富山戶外拓展基地、嗨皮小鎮、丹鳳山太陽人戶外拓展等研學基地,修建嘉山綠道、旅游路、濱河路等多條旅游新干線,暢通全域旅游圈。實施生態扶貧工程,整合產業扶貧資金建設青山景區、金青農業生態園等扶貧項目,打造“農業觀光+旅游購物”等扶貧產業鏈,發揮景區帶動效應,以盤活閑置農房、提供就業崗位、土地入股等形式,促進貧困群眾450余人脫貧增收。
堅持綠色發展,“栽梧引鳳”加速產業升級。嚴格招商引資準入,實施“四級聯審”制度,即園區自我把關,專家出具意見,縣直部門聯審,市級評審打分,對負面清單類、不符合產業政策類、達不到環保要求類的項目,一律拒絕落地。推進綠色技術創新,大力實施化工、石材、磚瓦等傳統行業改造,推行企業循環型生產方式,祥泰和新材料等采用先進技術工藝實現中水回用,世紀陽光科技公司副產品硫酸鈉與創潔洗滌、晶華洗滌等公司洗衣粉產品形成產業循環式組合。強化評價結果運用,深化“畝產效益”評價和“標準地”改革,構建“6+1+X”評價體系(“6”即對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采用單位用地稅收、單位用地銷售收入、單位能耗銷售收入、單位污染物排放銷售收入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、全員勞動生產率為核心指標(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以單位用地稅收為核心指標);“1”即在核心指標上設立加分項,主要包括:社會貢獻、創新能力、安全生產等方面;“X”即在市定辦法的基礎上,根據本地實際,適當增加的指標),對323家企業在用電、用地、用水等方面實施差別化供給,綜合運用環保、能耗、安全、質量等標準,推動現有企業技術改造。(郭朝陽 )